股票杠杆策略合法平台是什么意思-华泰资管踩雷-【东方资本】,杠杆炒股可以随时买卖吗,网上股票配资公司可靠吗,股票t 0好做吗

新聞中心

陜西省環保專題

【地區環境問題概述】

 

陜西省位于中國內陸腹地,地處黃河中游,橫跨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區域。東鄰山西、河南,南接湖北、四川,西連甘肅,北與寧夏、內蒙古接壤,是連接中國東部與西北、西南地區的重要樞紐。總面積約20.56萬平方公里,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自北向南依次為陜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陜南秦巴山區。主要河流包括黃河、渭河、漢江等,分屬黃河與長江兩大水系,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

近年來,陜西省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作為能源資源富集和生態類型多樣的省份,陜西的環境問題主要包括陜北地區水土流失與荒漠化防治、關中城市群大氣污染(如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陜南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環境治理等。同時,陜西省深入推進“美麗陜西”建設,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清潔能源替代、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和礦山生態修復等舉措,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綠色低碳轉型。

 

 

【主要環境問題及現狀

 

一、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PM2.5污染治理:2025年全省PM2.5年均濃度降至35μg/m3,關中平原城市群實現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全覆蓋。冬季采暖期通過熱電企業錯峰生產和重點行業差異化管控,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15%。受地形與氣象條件影響,關中地區靜穩天氣下仍出現短期污染高值。

臭氧協同控制:夏季臭氧濃度持續處于高位,2025年O3-8h第90百分位濃度達180μg/m3(超標天數占比18%)。機動車保有量突破600萬輛,其中重型柴油車NOx排放占比達35%。全省已完成300家汽修企業低VOCs含量涂料替代,石化園區VOCs無組織排放監測覆蓋率達95%。

重點領域深度治理:投入25億元推進鋼鐵、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關中地區5家大型鋼鐵企業實現顆粒物年減排4200噸。煤炭運輸通道“公轉鐵”比例提升至78%,西安都市圈新能源公交車普及率達92%,但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仍是薄弱環節。

 

二、水土流失與揚塵治理成效顯現

黃土高原綜合治理:陜北地區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800平方公里,淤地壩系完好率達88%。但榆林北部礦區開采擾動區域土壤侵蝕模數仍超警戒值,需強化邊坡防護工程。

施工與道路揚塵管控:全省4000個在建工地落實“六個百分百”要求,在線監測聯網率超90%。西安咸陽地區主干道機械化清掃率達95%,春季對2500公頃裸露地塊實施生態抑塵。城鄉結合部道路積塵負荷超標率達18%,部分施工區域抑塵網老化破損問題突出。

 

三、流域治理與水源保護穩步推進

地表水環境提升: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89%(超額完成85%目標),漢丹江出省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渭河流域氨氮超標斷面占比降至5%,延河流域重點推進石油類污染物治理。西安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完成88%,但寶雞等老工業區合流制管網改造進度滯后(完成率68%)。

水源地保護成效:陜南地區關閉或搬遷水源保護區內企業42家,漢江流域化肥使用量減少18%。陜北王瑤水庫周邊建成15萬畝生態農田,氟化物超標率下降至2.5%,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四、固廢處置與噪聲治理

工業固廢資源化: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75%(目標80%),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成3個粉煤灰綜合利用產業園。尾礦庫環境風險點位整改完成率95%,漢中重點區域歷史遺留渣場治理基本完成。

噪聲污染防治:通過優化城市聲功能區劃和建設120公里隔音屏障,2025年噪聲投訴量降至0.98萬件(較2022年下降35%)。

 

【環境監測相關政策】

 

《陜西省促進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和工業水效提升實施方案》

到2025年,重點用水行業水效和廢水循環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紡織、造紙、食品等行業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進一步提升,工業用市政再生水量大幅提高,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0%,節水制度體系、市場調節機制和技術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用水效率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初步形成重點用水行業廢水高效循環利用新格局。

 

《陜西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

到2025年,強化氣象監測評估和預報預警服務,氣象災害防范能力有所加強,完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軌道交通、綜合管廊等城市建設得到有序推進,城市“熱島效應”、內澇及生命線系統風險問題明顯下降,以綠地、綠帶、綠道、綠廊等為主體的城市公園體系逐步形成。

 

《陜西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十四五”期間,著力推動產業結構與用能結構優化取得積極進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研發、示范、推廣一批減排效果顯著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裝備工藝產品,筑牢工業領域碳達峰基礎。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會下降幅度,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

 

《陜西省低碳近零碳試點示范建設工作方案(2023-2025年)》

遴選一批有基礎、有條件、有意愿的縣(區)、園區開展近零碳排放試點建設。2025年底前,建成20個左右低碳近零碳排放縣(區)、園區,在低碳近零碳路徑探索、場景打造、投資融資、技術應用、數字賦能、統計核算、管理機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推薦一批試點縣(區)、園區申報國家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

 

《安康市深化大氣污染治理推進實現“十四五”空氣質量目標工作實施方案》

到2025年,全市PM2.5濃度不超過29微克/立方米,不出現重污染天,優良天數不少于347天;鞏固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成效;“十四五”期間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分別削減801噸、660噸。

 

《銅川市深化大氣污染治理推進實現“十四五”空氣質量目標實施方案》

到2025年,全市PM2.5濃度不超過3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不少于289天,重污染天數不超過2天;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1885噸、395噸。

 

《延安市深化大氣污染治理推進實現“十四五”空氣質量目標實施方案》

到2025年,全市PM2.5濃度不超過28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不少于344天,無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378噸、229噸。

 

《西安市空氣質量達標規劃(2023—2030年)》

以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核心,以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為目標,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PM2.5與O3協同防控為主線,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調優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強化面源治理,加強重污染應對,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加強基礎保障能力,提升大氣污染精細化管控能力。

 

《渭南市環境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2023—2030年)》

“十四五”期間(2021—2025年):2023年,渭南市PM2.5濃度不超過47微克每立方米;2025年PM2.5濃度不超過42微克每立方米。渭南市環境空氣質量較“十三五”末有所改善。“十五五”期間(2026—2030年):2027年,PM2.5濃度不超過39微克每立方米;2030年,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六項主要污染物濃度穩定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咸陽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到2025年,全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扎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明顯成效。大氣環境取得根本性扭轉,空氣優良率明顯提升。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生態功能初步得到恢復。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水平持續提升。農村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環境風險防控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穩步提升,環境安全有效保障,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確保咸陽經濟社會發展一路向“陽”。

展望2035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成效,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基本退出,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不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空氣質量根本改善,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生態環境治理體現和治理現代化基本實現,讓人民群眾幸福感全面提升。

 

【環境監測需求分析】

 

1、環境監測需求

陜西省需構建“山地-平原-流域”一體化的智慧監測體系,重點突破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動態評估(無人機遙感結合地面傳感器網絡)、關中城市群大氣污染跨市傳輸精準溯源(激光雷達組網與VOCs走航監測)及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同步強化陜北礦區土壤重金屬與石油污染遷移模擬、能源化工基地碳排放實時核算(CO2在線監測與產品碳足跡追蹤)及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閉環監管。生態領域亟需建立黃土丘陵區植被恢復成效智能評價(多光譜遙感與地面驗證協同)及渭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負荷精準估算(高分辨率傳感器與流域模型融合)。碳排放監測需突出能源化工全鏈條碳核算(煤電-煤化工-運輸系統)與生態固碳潛力評估,構建符合陜西地理格局的“分區管控、數據融合、智能決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2、新出臺的政策要求

陜西省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系統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到2025年,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重點行業水效與廢水循環利用率顯著提升;PM2.5濃度全面達標(如西安市、延安市等多市設定具體目標),氮氧化物、VOCs等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城市“熱島效應”和內澇風險有效緩解。到2030年,確保實現碳達峰目標,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綠色低碳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顯著增強。

實施路徑聚焦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優化(遏制“兩高”項目、發展非化石能源)、工業節水與能效提升(推動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水循環利用和節能技改)、大氣污染協同治理(強化PM2.5與O3協同控制、推進區域聯防聯控)及低碳近零碳試點示范(在縣區、園區層面開展路徑探索、技術應用與機制創新),構建“源頭降碳-過程管控-試點引領”一體化的內陸省份綠色發展新模式。

 

3、優秀樣板案例參考

渭河生態智慧治理系統

技術融合:

依托“5G+遙感+物聯網”,構建覆蓋渭河干流及涇河、洛河等重要支流的水環境與水生態智能感知網絡。

創新應用:

布設65套太陽能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獲取總磷、氨氮、藻細胞數等15項指標;部署無人船巡測與無人機岸線巡檢編隊,AI自動識別排污口、非法采砂及河道侵占行為;建成渭河流域污染溯源與調度平臺,融合水文、氣象與排污數據,實現污染事件30分鐘快速響應與跨市協同處置。

核心成效:

2024年渭河干流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重要支流消滅劣Ⅴ類;沿岸生態緩沖帶恢復率提高35%,土著物種渭河裸裂尻魚種群數量顯著回升;入選國家“數字河湖”典型范例,形成中西部缺水型河流“天空地水一體、預警處置聯動”的治理新路徑。

 

秦嶺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平臺

技術亮點

集成衛星生態遙感+聲紋物種識別+紅外相機網絡,建成全國領先的跨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系統。

創新實踐:

構建秦嶺三維生態本底數據庫,動態模擬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棲息地變化;布設1200臺紅外相機與500套聲學監測設備,實現重點物種AI識別與行為軌跡追蹤;研發生態風險預警系統,2024年成功預警森林火險、盜伐及入侵物種擴散事件26起,響應效率提升80%。

核心成效:

核心保護區植被覆蓋度達96%以上,大熊貓棲息地質量持續改善;支撐形成“網格化巡護+智能研判+綜合執法”一體化保護機制;入選全球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GEO BON)示范項目,為中國國家公園智慧保護提供“秦嶺方案”。

 

陜北能源化工基地減污降碳協同管控系統

創新模式:

構建“能-碳-污”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推動榆林、延安地區煤電、煤化工集群綠色轉型。

技術應用

部署高精度CO2、VOCs、顆粒物監測網絡,覆蓋52家重點企業及園區邊界;基于工業互聯網實現余熱余壓綜合利用與清潔生產智能調控,年節約標煤12萬噸;應用區塊鏈建立企業環保信用與碳資產賬戶,實現全過程環境績效動態評估。

核心成效:

園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28%,萬元產值碳排放強度較2020年降低30%;礦井水綜合利用率超過85%,固廢資源化率提升至78%;被評為“國家綠色工業園區”,相關模式納入黃河流域能源化工高質量發展推廣清單。

 

陜南秦巴山區水環境協同監測網絡(漢中樞紐)

區域協同:

聯合安康、商洛建立秦巴區域水環境監測聯盟,共同保障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安全。

技術突破

應用量子點光譜傳感+eDNA生物監測技術,實現藻類、病原微生物及水生生物多樣性快速評估;構建漢江流域污染擴散與水質預測模型,精準模擬面源污染輸入與遷移規律;建成三市數據共享與生態補償平臺,實現水質異常1小時預警與跨市聯動處置。

核心成效:

漢江出省斷面水質連續5年穩定保持Ⅱ類以上,水源安全100%達標;秦巴區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指數提升15%,珍稀魚類多鱗白甲魚種群逐步恢復;入選國家“重點流域水環境智慧管控試點”,為南方丘陵山區水源涵養與水質保障輸出“陜南經驗”。

 

產品在陜西地區的應用

【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一、主要挑戰

政策與法規的有力支撐:陜西省政府已明確將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作為重點任務,并設定了到2025年的建設目標。同時,《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監督管理規定》等法規的實施,為規范監測服務、打擊數據造假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助于營造更加規范、誠信的市場環境。

技術創新的驅動:環境監測的數智化轉型為陜西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例如,西安市環境監測站已在此方面進行探索,其展示的水環境預測預警系統、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和噪聲監測管理系統,提升了監測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發起的“揭榜掛帥”機制,也能激勵陜西相關單位在大氣污染防治、環境監測儀器等重點領域進行技術攻關。

監測網絡的持續完善:陜西目前已建成覆蓋全省的“天空地一體化”環境智慧監測網絡,這包括813個大氣監測站點、由277個手工監測斷面和143個自動站構成的水質監測網等。這不僅為當前的環境管理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基礎,其龐大的運行和維護需求也預示著將持續帶動能力建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發展機遇

保障數據真實準確的挑戰:確保監測數據的“真、準、全”是一項持續性的挑戰。盡管陜西省對監測服務機構開展了專項檢查,并發現諸如資質管理漏洞、設備不滿足要求、監測過程不嚴謹等問題,但部分排污單位仍存在自動監測數據超標的情況,其原因包括設施故障、工藝不穩定等。這反映出在監測機構、排污單位等多個環節,數據質量管理的長效機制仍需鞏固。

應對復雜環境問題的挑戰:隨著環境治理的深入,監測工作面臨著更為復雜和精細化的要求。這要求環境監測網絡不僅要覆蓋更廣,還需具備評估生態系統整體狀況的能力,并向水生態、重金屬風險預警等深度拓展,對監測的精度、范圍和技術深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協調發展和保護的挑戰:如何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確保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有效運行和數據質量,是一個現實課題。一些基礎設施(如污水處理廠)因運行經費不足導致設備故障頻發,進而影響監測數據,這正是這一挑戰的具體體現。此外,隨著監測技術的快速迭代,如何持續加大投入,確保各級監測機構的能力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也需要持續關注。

展開更多
在線咨詢

loading...